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從緬懷蘇聯到侵烏 看普京怎疏遠西方

隨着連任在望,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將迎接掌權的25周年。這位一代政治強人憑鎮壓車臣叛軍站穩陣腳後,逐漸扭轉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外交路線,主張北約東擴為俄羅斯國家安全帶來威脅,埋下出兵格魯吉亞、吞併克里米亞和全面入侵烏克蘭的伏線。普京曾慨嘆蘇聯解體是上世紀的「最大地緣政治災難」,追求重建莫斯科的「全球大國地位」,屢以北約東擴等論述歸咎西方脅迫,侵烏戰爭更有將歐洲安全架構以至整套後冷戰全球秩序推倒重來的意味。惟有研究俄羅斯的內地學者坦言俄方對雙方關係惡化也有責任,而俄羅斯的國內政治變化與帝國主義行為,才是導致與西方關係決裂的關鍵因素。

安內攘外:收服車臣鞏權後戰火燒國外

「普京時代」的開端可追溯到1999年8月10日,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令人意外地將當時的聯邦安全局(繼承蘇聯情報機關克格勃)局長普京任命為代理總理,並公開欽點普京為繼任人。普京隨即表態角逐下屆總統大選,並在同年除夕葉利欽辭職後任代理總統,翌年5月正式入主克宮。自此普京一直擔任俄羅斯總統,主宰莫斯科的外交戰略路線,即使2008年至2012年短暫改任總理,實際仍握實權。

普京掌權之路以戰爭開啓。甫上任代理總理,普京即要應對車臣亂局,他決心出兵打響第二次車臣戰爭,這次俄軍報捷,一洗1990年代中期慘敗的舊恥,令普京政治地位水漲船高。

在普京安定內部局勢後,俄羅斯的戰爭矛頭開始指向周邊國家:先有2008年出兵格魯吉亞,支持親俄分離主義的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2014年從烏克蘭吞併克里米亞和在烏東扶植親俄分離武裝,到2022年更全面入侵烏克蘭。其間俄軍還先後介入敘利亞、中非共和國、馬里和布基納法索的內戰。

俄羅斯「攘外」的每一步,都可以看到跟西方「對抗」的痕迹,反映兩邊如何愈走愈遠。曾經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都有親歐親西方政治勢力冒起,甚至尋求加入北約;敘利亞則是俄羅斯在中東的僅餘勢力範圍,面臨獲西方支持的反政府運動推翻;上述非洲數國同樣天然資源豐富,俄羅斯銳意以反殖民為名推動反西方運動,從中爭取影響力。

問題是,這到底是歷史發展的偶然還是必然?

普京敘事:北約東擴等於西方壓迫俄國

如果從普京的敘事看來,這肯定是「西方壓迫俄羅斯」導致的「必然」。

經歷1999年和2004年北約的兩輪東擴後,普京在2007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演說,如今看來是為俄羅斯外交政策轉向更對抗西方定下基調,「我認為北約擴張顯然跟同盟現代化或確保歐洲安全毫無關係。恰恰相反,這代表嚴重挑釁,損害互信程度。我們有權利去問,這次擴張旨在針對誰?」普京在演說中不但批評北約東擴對俄羅斯構成威脅,批評美國以至北約未有兌現蘇聯解體前後對莫斯科作出的承諾(包括北約不會東擴),甚至公開質疑美國單極的國際格局無助世界安全。

然而,翌年4月的北約峰會拍板2009年作第三輪東擴,同時在小布殊政府推動下,向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批出相當於入盟第一步的改革要求清單「成員國行動計劃」,獲邀到場的普京公開反對。約4個月後,俄軍即出兵格魯吉亞,被認為是俄方對其北約願景的警告。到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和促成烏東亂局,俄羅斯再被質疑企圖令烏克蘭處於長期軍事衝突,無法符合加入北約的要求。

詮釋「不擴一吋」 華府莫斯科各執一詞

以上強調西方和北約威脅的論述,在俄軍侵烏約兩個月前來到高峰。俄羅斯在2021年12月向美國和北約發「最後通牒」,列明美國須阻止北約進一步東擴或納入更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而且變相要求美國撤走在歐洲部署的核保護傘以及「被另一方理解為國家安全威脅」的武裝部隊和軍備,同時變相要求北約從東擴後新範圍撤走駐軍,其成員國(即包括美國)不得在烏克蘭以至其他東歐、高加索和中亞的國家進行軍事活動。普京同月在年度記者會上,再公開質疑北約違反「不會東擴一吋」的保證,即美國游說蘇聯接受兩德統一時的說詞,惟如何詮釋該字眼,成為華府與莫斯科之間的「羅生門」。

西方視角:普京找藉口抹殺烏民族自主

然而,在西方以至烏克蘭的視角,普京對北約的攻訐更似是藉口,一方面中東歐國家認為加入北約與否是其主權範圍的決定,另一方面西歐各國原本談不上歡迎烏克蘭入盟。誠然,小布殊政府積極推動為烏克蘭打開加入北約的首道大門,但當時德國和法國等歐洲主流國家其實都不贊成。到2009年奧巴馬入主白宮後,華府改為尋求跟莫斯科「重設」關係,翌年親俄派亞努科維奇取代反俄派尤先科出任烏克蘭總統,更令基輔入北約之路在國內外都充滿阻力。

在2014年廣場革命後,親西方勢力掌權的烏克蘭也沒有變得接近加入北約。在俄羅斯看來,這場「政變」無疑是另一次旨在削弱其勢力範圍的「顏色革命」,故迅速出兵吞併克里米亞和引發烏東頓巴斯內戰。美國卻無心推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在克里米亞入俄「公投」後不足兩周,奧巴馬直指烏克蘭「目前不在北約成員地位的路徑上」。此後直至俄軍入侵前,烏克蘭都未曾被視為接近加入北約,只是美國確有帶頭對其提供培訓等軍事合作。諷刺的是,俄軍侵烏反而促成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令俄羅斯面臨波羅的海變成「北約內湖」的戰略壓力。

對比之下,普京懷抱的大國夢,以及試圖抹殺烏克蘭人作為獨立民族地位的論述,更令外界質疑其民族主義以至帝國主義的野心才是開戰元兇。早在2005年的國情咨文,普京已宣稱蘇聯解體是20世紀的「最大地緣政治災難」,令「數以千萬城鄉國民發現自己身處俄羅斯領土之外」,對俄羅斯人而言是「真正的悲劇」。

推動「俄羅斯世界」 主張俄烏同民族

與此同時,普京任內推動「俄羅斯世界」(Ruski Mir)的外交思想,即主張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構成「斯拉夫文明核心體」,作為莫斯科地緣外交的核心。到2021年7月,普京更發表《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一文,強調從歷史眼光看,烏克蘭人跟俄羅斯人屬於不同民族的想法,只是由波蘭精英和部分「小俄羅斯」(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視之為對烏克蘭的貶稱)知識分子所構建,「沒有歷史基礎」,延至蘇聯時期,烏克蘭才自成單一加盟共和國,執行本土化政策,並在二戰前後接收從波蘭奪回的領土,「現代烏克蘭完全是蘇聯時代的產物」。然而,這套論述備受烏克蘭和西方歷史學家質疑,斥其旨在為侵烏製造口實。

內地專家:根本問題出於俄羅斯自身

內地俄羅斯問題專家馮玉軍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俄羅斯與西方關係全面惡化既可以說是迫不得已的結果,同時也是俄羅斯自己行為所導致。他提醒,自蘇聯解體後,美俄關係一度非常熱絡,俄羅斯跟歐洲和北約的關係也有過「蜜月期」,例如被吸納參與八大工業國集團(編按: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被逐出)、跟北約共建「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嘗試跟歐盟建立圍繞經濟、法律、文化和安全的4個「統一空間」,俄歐甚至信誓旦旦說要發展現代化戰略伙伴關係。另一邊廂,西方一度在俄羅斯的能源或其他領域有很多投資,又跟俄方簽署許多軍備控制的條約,經談判達到妥協,得到俄方認可。

專家:俄國內政治變化 對外充斥帝國行為

「事實上,並不是如莫斯科所說西方一味對俄羅斯打壓、排斥,而是由於俄羅斯的國內政治不斷地變化,其對外政策充斥帝國主義行為,包括近十多年不斷發動多場戰爭,這才是導致俄羅斯與西方關係變化的最核心和關鍵因素。」馮玉軍坦言,俄羅斯本已加入八國集團、巴黎俱樂部(處理窮國債務問題的精英富國組織)和倫敦俱樂部(國際核出口國組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地位也相對提升,「那麼莫斯科還想要什麼利益,其利益的底線又劃在什麼地方?」

馮玉軍不諱言,俄方敘事只是其「藉口」,俄羅斯武力佔領他國領土的目標已嚴重違反國際法,以及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不能期望其他國家對此漠然處之甚至繼續縱容,「所以說根本的問題還是出於俄羅斯自身」。他形容俄羅斯在21世紀的今天居然仍試圖以戰爭方式實現自己的帝國野心,去掠奪、吞併其他國家領土,「恰恰是導致俄羅斯跟西方關係最核心和關鍵因素」。

俄國學者:中俄領導層不變才最重要

普京主導的俄軍侵烏深刻改寫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俄羅斯為此跟西方決裂,同時走近中國與其他「全球南方」國家,堅持推動多極秩序的全球戰略目標,尋求削弱美國霸權。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馬斯洛夫(Alexey Maslov)向本報表示,許多持續趨勢會在連場選舉和烏克蘭衝突降溫之後浮現,俄羅斯的焦點在於激發本國經濟的創新和獨立性質,同時優先重視全國標準、教育和科技,而跟那些尋求「非西方發展道路」的國家——尤其是非洲、東南亞、伊朗,當然還有中國——建立更強力的關係會是十分關鍵。

談到中俄關係,馬斯洛夫認為無論大選結果如何,這都不會有變化。一如許多西方評論所指,馬斯洛夫認為中國採取「親俄中立」的立場。他指中國首要關切的是促進衝突迅速解決,而非站向任何一方,「這是因為持續衝突正妨礙中國在發展西部地區基建、執行貿易協議、吸引投資和推進『一帶一路』的進展」。

中俄定位回歸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

中國自2021年起一度在對俄關係上採取「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的表述,惹來西方輿論矚目,但到俄軍侵烏後,這說法淡出中國外交信息。馮玉軍指中國官方對俄定位目前回歸到「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根本原則,「我認為這是根據形勢發展所作出的一個明智調整」。他解釋,任何一組雙邊的國家關係都不可能無止境、無禁區、無上限,中方調整同時符合「維護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以及全人類價值觀的角度」的標準,明言中方不能對俄方做任何事情都給予百分百支持,「事實上俄羅斯也沒對中國這樣(全面支持),處理國家間的關係還是應保持一種清醒、冷靜、有度的原則立場,這十分重要」。

馬斯洛夫坦言,類似「友誼無止境」的表述確是常用於描繪強力關係,但也要認知到它們不一定準確反映字面下的真實意思,「關鍵在於要明白到中國從未對俄羅斯作出將俄方利益置於己方利益之上的承諾……(但中俄的確)共享短期內肯定無法取代的共同價值和志向」。他強調兩國現時領導層維持下去是最為重要,「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中俄倡議的可持續性」。

(明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