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89学生领袖李录脱胎换骨 其他“领袖”相形见拙不值一提

很少有人知道,以生产车用电池和电动车闻名的企业比亚迪,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实则已然迅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

比亚迪所生产的口罩,是日本、美国重要的抗疫物资来源。以至于“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拍摄了一张戴上比亚迪口罩的照片,身穿一件印有“我想长命百岁,至今仍不错”,并在照片内写上“我的比亚迪口罩正帮我实现目标”。

比亚迪之所以能迅速转型生产口罩,与其创办人王传福1月底的决断密切相关,也因为汽车产业链本身就比较复杂,并可以承担生产外科口罩的相关技术。举例,生产外科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和熔喷技术,是制造汽车隔音棉的主要步骤,汽车制造商往往也有大量的相关原材料储备和获取渠道。至于生产口罩需要的无尘车间,汽车厂内的汽车涂装车间本身就是标准的无尘车间。

不过,为何是售往美日市场?巴菲特又为何为之做宣传?在这背后,与一位华裔投资人相关:喜马拉雅资本(Himalaya Capital)创始人,李录。

身份独特的“牵线人”

其实,通过其所领导的伯克希尔(Berkshire Hathaway),巴菲特是比亚迪的主要股东之一,而当时为伯克希尔和比亚迪牵线的便是李录(他也是投资人之一)。李录与巴菲特相识久矣,巴菲特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伯克希尔董事会副主席芒格(Charles Munger)更是将家族财产交予李录管理,并将他称为“中国的巴菲特”。

今年4月23日,李录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称为这个成立于1780年的知名机构的众多杰出院士之一。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的使命不仅在于表彰各界杰出人士,也在于集合各界力量应对重大挑战,促进公共福祉。这也是李录当选的重要原因之一,严谨遵守价值投资理念的他,在成功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促就了一个个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与巴菲特和芒格等投资者一样,李录虽然避免让政治立场和观点影响投资决定,却对国际时政,尤其是各国长远发展趋势有着密切而深入的观察。而李录年轻时在中国长大,他是积极参与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学生领袖,见证中国近数十年的演变,同时又与美国政界、学界精英群体交往密切,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中西从隔绝到交织的轨迹

李录对中美关系的理解,是在中西文明对比的框架之下。根据新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Ian Morris和其团队的“社会发展指数”,即一个社会能够办成事的能力,可见从公元前14,0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500年前后,西方一直领先东方。自公元6世纪直到公元18世纪末,东方一直领先西方,而后又被西方超越,乃至差异迅速扩大,西方率先进入飞速发展期,并将东西方差异扩大成对全球的统治 。东方的社会发展指数从20世纪开始起飞,今天虽然仍然大大落后于西方,但是已经显示出能够追上西方的迹象。

李录认为,地理位置在东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让中国出现了大的帝国,最早发明了以荐贤、科举制为标杆性代表的“政治贤能制”。而同样因为地理位置,西方最早发明了把现代科技和自由市场结合的“经济贤能制”,并且最早进入了现代科技文明。

李录以1776年为3.0文明时代的开端(也叫科技文明,相较于1.0的采集狩猎文明,2.0的农业畜牧业文明),那一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出版,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瓦特蒸汽机也被发明。此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英国开始向全球蔓延。

李录认为,这三件事分别代表了自由市场经济、宪政民主制下的有限政府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从那时开始至今,全球最成功、最发达的国家都具备这三个关键的要素。

他更进一步指出,全球化正是3.0文明铁律的必然结果。正如全球各国若不主动进入现代化进程,就会被动卷入现代化,全球化趋势也是一样,商品、服务、科技、金融市场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整合、拓展、加深。

中美关系的历史和当代背景

李录认为,西方与中国因为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文明传统,也带来了对彼此相互解读时一些天然的偏见。理解这些,对理解中国和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异同极其重要。

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走了很多弯路,在西方飞速迈入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即使被鸦片战争打醒,也随即无奈陷入太平天国内战,随后又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中一再试错,乃至贸然参与战争,民国初立却又面临内乱和强敌日本的挑战,直到二战乃至国共内战之后才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而今中国构建起自身科学技术的基础,又将之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抵定了国内外较为和平的大环境,现代化在中国才大规模地发生。

李录判断,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里,会进一步按现代化轨迹发展。决定该过程会否顺利的因素,除了国内稳定以外,也包括国外大环境是否平和。其中,中美关系也尤为重要。

在看待中美关系时,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李录认为在3.0文明时代,国际关系受到三个刚性限制的约束。

第一点便是上文提及的全球化进程,一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际市场之后,最大的市场终将会成为唯一的市场。离开国际市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以至于离开就会落后,离开的时间越长,落后的速度越快,到最后还是会被迫加入进去。

第二点,在核武器时代,大国之间都具备共同毁灭原则,亦称M.A.D机制(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在这种机制下,理性的大国之间不可能展开全面无底线的战争。

第三点,3.0文明时代对整个人类提出的一些特殊挑战只能靠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合作才能应对。譬如全球环境治理、恐怖主义。在此框架内,全球经济的协同治理也正变得愈发重要。

对两国前景的评估

然而在中美两国之间,却又是另一幅光景,中美竞争正愈发激烈。在李录看来,中美竞争一方面将主要集中与经济领域,另一方面,最重要的竞争资源常常是看不见的——是科技水平,是有吸引力的制度,是市场的容量,是教育的水平。最成功的国家是那些能够把国人的潜能最大发挥出来,又能吸引的全世界最优秀人才的国家。

李录认为,中国由于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受制于西方,这种历史上造成的对西方的不信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对西方人来说,让东西方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种、文化、心理、人口规模、综合国力此消彼长等表面原因,以及东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价值观念差异等深层次原因。在此背景下,有摩擦是必然的。

不过李录依旧判断“人不可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最坏的冲突情况不会发生,任何不安、怀疑、误解甚至敌意都是暂时的。在3.0文明的铁律下,中美关系乃至中西关系都很难跳脱出其框架。

且李录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在进一步转型,更可能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实现全面的自由市场经济,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合科举制与宪政民主制的政治制度。今后几十年改革成功后的东西方关系自然会更加接近,互信合作更加紧密。届时,经历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中国,也会为西方提供很多有益的建议和经验。

从中国的角度,李录认为中国对外政策应致力于维护国际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尽量避免与他国,尤其是经济大国的直接冲突。毕竟任何冲突可带来的收获,与实现现代化所需的最佳国际环境相比,都微不足道。

乐观地看,李录常言中美之间有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挑战,在经济等多个领域有很强互补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科技都会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而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也不会发生变化,会在人均GDP和高科技水平方面领先。中国的制造能力、市场纵深,又可与美国互补。

因此,除了上述内容,在李录看来,中国还应该做的便是在适当时候,与国际进行更直接的民间对话,以各国能接受的语言,说明中国当前及今后的改革方向、目标、及现代化后中国的愿景,以此逐步增进理解,消除误解。

与李录的脱胎换骨相比,现还在“搞民运”的其他89领袖,顿时失色。

李录(右一)于2008年推荐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WSJ)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