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大變局(2)中國「雙循環」 歐洲、北美、亞洲三強分立

【时事分析】外國傳媒報道,中國再過幾年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目前正作好準備,以因應國際貿易「大變局」。在全球受疫情重創及與美國關係緊張之際,中國政府在經濟戰略上頻頻提及「雙循環」,即經濟活動涉及「內部」和「外部」兩個循環,更強調國內市場之重要。

工銀國際認為,下輪全球化在中國的「雙循環」政策影響下,將從「美國為全球需求中心」,走向「歐洲、北美、亞洲」3大分立的市場,而中國將成為亞洲市場的供應和需求中心,歐洲及北美的供應和需求中心分別為德國和法國及美國。
全球貿易諮詢機構Hinrich Foundation研究學者Stephen Olson上周表示:「雙循環」政策顯示中國理解到未來20年,對貿易的倚賴程度無法像之前20年一樣。美國愈來愈覺得追求與中國之間的深度經濟整合是戰略錯誤,此事對中國極有利,但對美國沒那麼好。
回看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兩國互徵關稅已減少貿易往來。雖然以個別國家而言,美國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但在貿易關係緊張加劇當中,去年北美將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拱手讓給歐盟,今年由「東協」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認為,中國在政策上較強調內需市場,預期當局會進一步推出吸引外商投資中國和跨境電子商務的支持政策,因為中國市場大為土長、跨境貿易的挑戰增加,更多外商採取「中國製造、中國銷售」的策略。
事實上,根據中國商務部資料,今年7月外國直接投資按年增加12.2%至90.5億美元,寫下自今年2月疫情升溫以來連續4個月增長的佳績。相反,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報告顯示,全球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預料在疫情期間大減30%。
香港華興資本宏觀暨策略研究部主管龐溟說:「資本是王道。如果你較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的確定性,就會有人來投資。」他認為,外國投資及中國出口變化大勢早已開始,疫情爆發後加速進行。
駐上海的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丹指出,消費當然不會是今年或明年的經濟驅動力,仍會是投資和出口。為了增加消費或擴大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必須在收入分配上進行重大改革,而這樣做的大難題在於國有企業改革。長期而言,中國必須做出轉變至擴大內需市場,「我認為,這個字眼(雙循環)主要是強調來自美國的風險,中國想確保其在全球供應鏈仍扮演中心角色。」
(东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