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分析:涉出手破壞核談判 以國恐「贏小失大」

【焦点分析】納坦茲核設施爆炸案的幕後黑手最大嫌疑者是以色列,這不止是伊朗的單方面指控,以色列傳媒也紛紛引述消息指是該國情報機構「摩薩德」所為,有前以國高官推測這有可能是以方「非官方承認責任」。問題是以色列想藉此放出什麼信息?《耶路撒冷郵報》的分析警告,以色列此舉或是「贏了一場戰役,輸掉整場戰爭」,即在推動拜登政府在核問題加強施壓伊朗上惹來反效果。

以色列官方迄今無直接認責,但以國匿名官員罕有接受當地傳媒引述,承認是由摩薩德所為。曾任以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伊朗部門主管的古贊斯基(Yoel Guzansky)向《華盛頓郵報》稱,這形同非官方認責——如果認責官員有獲授權,以色列是刻意標明跟襲擊的聯繫,以從伊朗和美國身上取得什麼,但如果非獲授權,則是違反安全規定的問題。

「戰術成功 戰略失敗」

《耶郵》情報分析師鮑勃(Yonah Jeremy Bob)警告以方此舉或弄巧反拙。他解釋,無論是誰發動針對伊朗核設施,離不開兩大目標:一是推遲伊朗核項目急速取得進展(據報納坦茲的離心機最少未來9個月無法使用),二是剔除伊朗面對美國等的談判籌碼,令華府毋須急於重回2015年核協議又或可取得重大讓步。

然而,伊朗在核事故後宣稱要提煉六成濃度的濃縮鈾,似是要打破這種盤算。鮑勃指《耶郵》的重要信息來源質疑德黑蘭只是裝腔作勢,但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確認伊朗在這樣做,這反映以方攻擊行動非但未予華府更多時間和籌碼,反令拜登政府更有時間上的迫切感,擔心再有新的蓄意破壞行動破壞其既定計劃。他形容,這意味着攻擊行動也許在破壞核設施上收到效果,但論以國政府的更廣泛政策目標,即推動美國花更多時間務求達成更強硬協議,則未必能達成,如果屬實,這次行動就變成「戰術上成功,但戰略上失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