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熱議的輿論場:孟晚舟歸來之後 較量仍在持續

【焦点分析】一襲紅裙走下舷梯,「歡迎回家」的橫幅,自發前來的接機人群,響徹寶安機場的《歌唱祖國》的歌聲,深圳市多座高層建築打出的燈光標語,超過1億人觀看直播。無論這些場景在孟晚舟女士自己心裏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記,但在很多中國民眾心中,2021年9月25日的那個夜晚,孟晚舟就是那個歸來的「洛奇」。

孟晚舟回國在內地引發的輿論關注,完全不輸不久前的奧運會。中國官媒的集中報道,社交媒體上的刷屏式討論,都顯示出「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緒以孟晚舟獲釋回國為節點,達到一個空前的高點」。一眾西方媒體抓住這一點,在26日紛紛推出報道,角度集中在中國借孟晚舟回國大打「宣傳戰」,包括台灣中央社也表示孟晚舟回國被「塑造」為舉國歡騰的大事。

然而這更像是無理可講之際的強行說辭,正如內地自媒體所說的那樣,全民關注孟晚舟回國確有宣傳成分在,但「世間有多少事沒有宣傳成分?古往今來宣傳的成功不僅在於宣傳本身,更在於宣傳的內容能否直擊人心和痛點,契合內外客觀形勢」。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次「成功的宣傳」。何況細究成功背後,恐怕美國方面至少有一半的「功勞」——去年年底去世的著名美國學者、被視為「中國通」的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生前就曾發文警示美國政府目前的對華政策「將我們的中國朋友們推向反美民族主義」,「把中國人推到美國的對立面是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的」

除了對中國內地「高漲的民族主義」表達一下擔憂,西方媒體對於孟晚舟案本身確實沒有太多能說的,除了更多細節有待披露,最重要的莫過於孟晚舟最終能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並以「不認罪」方式結束被扣押,毫無疑問體現了很多評論人士所說的「中國對美加外交與政治鬥爭的重大勝利」。新華社通稿中「經過中國政府不懈努力」的表述毫不掩飾其中的國家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25日的應詢中再次強調孟晚舟案「是一起針對中國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目的是打壓中國的高技術企業」,《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其實質是「美國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發展進程」,而中國所作的努力,「維護的不僅是一位公民的權利、一家企業的權益,更是在維護中國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權利。」

隨着孟晚舟順利回國,且不出意外美國對於孟晚舟的起訴將於2022年12月撤銷,正如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社交媒體上所說,「無論美方如何自找台階,都掩蓋不了孟晚舟之役中方大勝的本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也在其自媒體賬號上發文表示,中國外交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堅持孟晚舟必須無條件釋放的強硬立場,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施加了較大的外交壓力,同時中國對加拿大采取了相關的反制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加拿大不斷向美國施加壓力,要求儘快解決孟晚舟案件,也是一個因素。」

《環球時報》亦援引一些中國學者的話稱,「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要求」是中國此前向美提出的兩份糾錯和關切清單中的內容,這說明中國提出的「兩個清單」成為了中國政府「對中美關係的一次有力推動,敦促美方做出了正確反饋和回應。」此外,「美國政府在過去幾個月裏不斷評估中美實力的對比,並依此對中美關係預期做出調整」,以及「加拿大迫切希望『解套』的心情」都推動了孟晚舟案的解決。

而在「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軍事、技術和貿易競爭日益陷入惡性循環之際」,孟晚舟獲釋的另一大意義在於,美國善用的長臂管轄在中國這裏遇到了阻礙。梅新育在其文中表示,中國「抵抗住了美國霸權主義長臂管轄的跨國綁票行為」,不僅讓國內看到不會拋棄自己的國民,更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不是法國,更不是美國軍事佔領下的戰敗國日本,山姆大叔欲加之罪跨國綁票別國無辜國民的手法,用到中國身上要碰釘子。」

「法國」也是內地官媒在報道孟晚舟回國時的高頻詞,具體指的是曾與美國同行構成競爭的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其高管皮耶魯齊(Frédéric Pierucci)在美國被以商業賄賂罪名判刑,被扣5年,並有25個月在監獄裏度過,阿爾斯通公司付出70億美元高額罰金,並被迫最終將核心業務出售給美國通用電氣公司。

相比之下,《環球時報》在社評中認為孟晚舟是「幸運的」,梅新育更表示「感謝美國」,因為「以霸主國家傾國之力而不能奈何一家公司,山姆大叔將華為推上封神之路,為中國崛起提供了一次全面壓力測試。」

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之間的另一個温差在於,有一個除《環球時報》以外,官媒普遍沒有提及、而西方媒體都會放入報道的細節是:就在孟晚舟返回中國的同一天,涉嫌間諜罪而被中國方面關押的加拿大公民斯帕弗(Michael Spavor)和康明凱(Michael Kovrig)也得以取保候審返回加拿大。相比此前中國外交部此前反覆表示兩人與孟晚舟案沒有關聯,《環球時報》的表述是「那兩名加拿大人犯下的刑事罪與孟晚舟無辜的政治蒙難在性質上截然不同,加拿大及西方顛倒黑白的敍事矇蔽不了世人的眼睛,改變不了人們對孟晚舟案來龍去脈的常識性判斷。」而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代表的西方媒體則抓住這一點,認為中國方面「已經放棄偽裝」。

但也有觀點認為,西方在指責中國「人質外交」的時候不能忘了,是美國與加拿大率先開了「人質外交」的頭,孟晚舟案發生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自己曾公開說過,一旦中美達成「令人滿意的」經貿協議,孟晚舟可以釋放。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中國與加拿大的互相放人,對於國際社會有重大的啟示意義:在中美的競爭與博弈中,如果有國家像加拿大一樣毫無保留的站隊某一方,最後只能落一個處處被動甚至「頭破血流」的結局。內地自媒體「杭子牙」指出,加拿大作為「堂堂G7國家」,「居然淪落到只能看臉色為美國的司法決定背書,在中美鬥爭與案件審判中處處受美國挾制,完全失去談判話語權」,受到中國反制時「只能苦苦哀求宗主國美國放手,而美國則根本連看都不看加拿大一眼」。最終隨着孟晚舟被釋放,加拿大雖然換了兩個人回去,「卻沒得到美方任何安撫,更沒有從華盛頓得到任何有價值的賞賜。」

包括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內的國際媒體亦援引學者的觀點指出,「加拿大應該是領悟到了一個痛苦的教訓,即不能捲入到超級大國的爭鬥中去。

在這一點上,多次公開表示不會在中美之間站隊任何一方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要比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高明太多。當然,也要考慮新加坡與加拿大完全不同的地緣環境,但李顯龍被認為並不是最適合表述「中立」的最佳角色,尚且能有此認識,那麼經過孟晚舟一案,其他國家就更要謹慎的「掂量掂量」。

而對於中美關係而言,部分相對樂觀的中國學者認為,孟晚舟案的解決給雙方基於共同的利益改善關係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包括在今年最後三個月裏,中美雙方或將能在一些實質問題上有一些有效互動,比如對取消貿易壁壘展開實質性談判。但輿論中更為主流的聲音,還是認為孟晚舟案「還不足以大幅度緩解中美間錯綜複雜的矛盾」,未來幾年內,中美關係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仍然困難。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雖然孟晚舟案暫時告一段落,但美國圍繞華為公司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打壓不會就此停止。「釋放孟晚舟不意味着美國在中美博弈中作出重大讓步,兩國在高科技等許多領域的競爭還會繼續。」

《紐約時報》也在報道中指出,孟晚舟案只是華為之爭的一部分,華為已成為中美兩個全球超級大國之間激烈競爭,「決意動用所有的國家權力工具在這場愈演愈烈的技術鬥爭中勝出的標誌」。英國《金融時報》則發文表示,孟晚舟事件的潛在影響可能是巨大的,「可能會影響到一些中國企業高管前往相關司法管轄區的決策」,同時,中美之間圍繞華為的經貿和政治博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者面向中國社會的提醒頗有價值:破解一次美國的長臂管轄固然是中國的勝利,但對於美國來說,不起訴孟晚舟,「未必是什麼重大失敗」。美國經由此案,同樣展現了其不容忽視的國家實力與盟友影響力。更何況,在過去幾年,通過操弄孟晚舟案並結合一系列的遏制動作,至少在華為問題上,美國已經達到了遏制中國5G等高科技發展的目的,華為的晶片供應鏈已經被美國控制,海外市場也損失慘重,為能生存下去,不得不把部分高端手機業務剝離,在專利技術使用上也和美國公司達成了很多交易。

在過去一百年多年的時間裏,尤其是經由二戰以來七十多年的長期經營,圍繞維護和鞏固美國霸權利益為核心,美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延及全球的龐大而綿密的體系。面對美國的長臂管轄,為什麼其他主權國家大多無能為力?關鍵是美國以軍事實力為基礎,通過其經濟和技術實力掌控着全球經濟體系的兩大命門——美元和網路,二者乃是通往全球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美國通過一系列法律將經濟制裁變成一種類似於中世紀教皇開除教籍的權力」,至於哪個國家、公司成為被全球制裁、被開除出全球貿易體系的對象,根本不需要通過法律審判,不需要通過任何國際司法程序,更不需要被告的答辯或給出判決的理由,而是「取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意識形態偏見甚至美國總統這個『新教皇』的脾氣。」

正如這些諫言者所說,美國所主導的國際體系雖然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因為中國崛起而遇到挑戰並開始鬆動,但是其基礎依舊相當牢固,美國的長臂管轄依舊無處不在——就在釋放孟晚舟前後,美國又以涉嫌隱瞞「海外資產」、密謀欺詐美國為名,出手抓捕了俄羅斯天然氣集團諾瓦泰克(Novatek)首席財務官杰特沃伊(Mark Gyetvay)。

在中美這場世紀競爭中,膽略與耐心都不可或缺。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人民日報》在評論員文章中,在表達中國勝利、指責美國政治操弄的同時,不忘提及中國必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面對西方拿「民族主義高漲」說事的「酸葡萄心理」,中國方面應該對民眾情緒加以合理引導,使之成為應對外部危機和內部思想撕裂的精神資源,而不是讓這股情緒成為國家政策與國際交流在靈活性、開放性等方面的限制,「讓一個國家對自身國情產生虛幻想象。」

而這方面的表率,恰恰是處於風暴眼的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內地自媒體「十點公社」指出,華為收到美國政府制裁以來,縱觀任正非近年來的多次發言,他非但未被中國國內日漸升騰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所裹挾,沒有對美國政府的制裁和西方國家壓制華為的行為意氣用事,更不操弄民粹,不作無意義的抱怨,反而將美國政客和美國企業分開,理解美國企業的行為,誇獎美國合作伙伴,表達了虛心學習西方的開放態度,「(華為)20多萬員工沒有一句反美的口號」,同時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現狀,批評了中國社會的民粹、浮躁,展現了對於基礎教育、基礎研究的重視。他還多次提到華為要與美國企業合作共贏,共同為人類社會服務和做貢獻。

這樣的胸襟與格局,「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其實都可以從中學習到不少。」中國在孟晚舟問題上打了一場勝利的外交仗,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遊戲」難度只會越來越大。不任由民族主義情緒無限制的升級,不被自我想象的虛妄所困,類似孟晚舟案的勝利才會變成一級級堅實的台階,支撐中國務實理性的向前發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