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香港工業鉅子蔣震逝世享年100歲 白手興家裸捐推動中華民族進步

白手興家的香港工業鉅子蔣震逝世,享年一百歲。他原籍山東,曾投入國民革命軍,參與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也曾參與第三勢力在塞班島受訓,在香港憑藉創新建立「工業王國」,晚年將震雄集團所有股份悉數捐出,推動中華民族的進步。蔣震在回歸後曾獲大紫荊勳章。

白手興家、素有「注塑機大王」美名的香港工業鉅子蔣震於二零二二年三月十三日去世,享年一百歲,他的世紀風雲是一名傳奇企業家命運的寫照。他青年投身國民革命軍,參與抗日戰爭、國共內戰,輾轉來港後白手興家,以發明「西瓜波」、發明香港第一部「十安士螺絲直射注塑機」聲名鵲起,並建立起自己的「工業王國」,晚年則熱心慈善公益事業,將自己的震雄集團所有股份捐出,並在一九九零年成立「蔣震工業慈善基金」,支持中國基層幹部、廠長以及副廠長進修,以基層治理的涓滴進步帶動中國進步,使「工業富民,民富國強」,香港回歸前曾擔任港事顧問,回歸後也曾獲大紫荊勳章。同樣是山東人的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讚揚蔣氏「心繫家國,福及桑梓,是他們這輩做人處事的典範」。

從重慶到香港

蔣震一九二三年出生於山東菏澤,剛出生母親就去世,兩、三歲左右父親也去世,由一個姐姐、兩個哥哥扶持成長,由於母親早逝,在村裏吃著「百家奶」長大,因為大哥是國民黨軍官,因此青年開始就跟著大哥參加國民革命軍,在亂世裏求得溫飽,從軍到了南京,在軍中斷續學習,教育程度達到小學四年級左右,再隨著抗日戰事撤退到重慶,根據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述,蔣震更參與過南麻戰役。蔣震四女蔣麗莉說:「父親在重慶大後方當兵,受當地圍坐、喝茶說書文化影響,很多國家大事從中得知,受他們說的英雄豪俠故事影響很深,有一股俠義之氣,認為中國人太苦難了,希望幫助別人,這也是父親基金初步理念的成型,後來有能力,也就樂於捐助,希望幫助中國人,最終成立了『蔣震工業慈善基金』。」日後蔣震經營有成,也不忘抗日戰爭犧牲的戰友,在故鄉為抗日戰士修建墓地,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參拜,了解抗日事蹟,又把墓園擴建成現今的「菏澤蔣震植物園」。

隨著國共內戰結束,國民黨政權退走台灣,蔣震也來到香港,住在調景嶺,曾經參加「第三勢力」的「自由中國運動」,到塞班島受美式訓練,險些被空投到中國大陸。因曾參與「自由中國運動」,蔣震與一代文豪、塞班訓練學校政治教官司馬長風(本名胡靈雨,曾用名胡越、胡欣平)成為莫逆之交,關係「亦師亦友」,蔣震的英文都是司馬長風所教,他甚至經常到蔣震家中教學,教導蔣震孩子作文。

蔣震生前喜歡與文人交往,除了司馬長風外,不時與傳奇記者陸鏗、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等人往來。

曾在礦場當苦力

蔣震脫離「自由中國運動」後,當過碼頭工人、紗廠雜工,在礦場做過苦力,據其家人所說,蔣震創業也並非一帆風順,曾嘗試做棉花貿易、養殖龍崗雞均告失敗,直到後來進入飛機工程公司工作,及後轉輾數年在行業打拼,累積了一定經驗,再與友人譚雄在一九五八年成立「震雄機器廠」,一開始由於生意艱難,除了零件代工,所有維修業務都有涉獵,包括家居維修等等,但做了一年,蔣震與譚雄發現機器廠收入只足以支撐一個家庭,而譚雄認為自己是廣東人,較易在香港求職,於是出外工作,機器則租給蔣震,收回租金而已,「震雄」就由蔣震全資擁有經營。

蔣震富有工匠精神,每天八成時間都留在工廠裏巡視、研發,也熱愛新知識,經常動手改良機器,他的第一桶金是大磡村從事工業的黃先生給了蔣震五萬港元,讓他去做注塑機,不論成敗皆願意付款,因此機器廠業務才漸漸有起色。蔣震工業生涯中最為人稱道的則是「西瓜波」的發明,家人說父親曾在錢塘江觀潮,看見鹹淡水交界仍和諧共處,受潮水啟發,於是通過中空成型機噴染「白、紅」相間的「西瓜波」,由於價格較足球便宜,一九五九年問世以來,就成為六、七十年代小孩最熱門的玩具,也是香港好幾代小孩的集體回憶。

蔣震在一九九六年更發明了香港首部十安士螺絲直射注塑機,因為注塑機的成功,震雄機器廠日後發展也集中在注塑機上,包括氮化爐、液壓系統的改良等等,震雄集團也因此成為兩岸三地最主要的注塑機生產商之一,蔣震本人被冠以「注塑機大王」之名,工廠遍及兩岸三地,市值在二零零七年高峰時曾達約四十三億港幣(約五點五億美元)。

蔣震的座右銘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年屆七十雄心猶壯,毅然將名下所有股份捐出,成立「蔣震工業慈善基金」,「裸捐」身家、只領工資過活。蔣麗莉說,「父親認為『裸捐』意義不在於金錢多寡,而在於『拋磚引玉』」,鼓勵社會有能力的人同樣關懷社會,支持社會發展。

相信民富則國強

其子蔣志堅提到:「父親相信民富則國強,人民富有,國家自然強。國家強,若人民窮,都不會真是強。工業有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素質,工業富則民富國強。」因此他希望「培訓華人讀完書,回到原居地,這些縣長、副縣長、副區長,他們能一對十、一對百的改變中國未來」,至今該慈善基金的獲益人超過十萬人。

蔣震晚年仍非常關心社會,但減少公開露面。蔣麗莉說,「父親始終認為社會要給年輕人機會,對年輕人包容和讓他們發展,但年輕人要努力和珍惜」,又認為「少年人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對年輕人的發展與命運非常關心,蔣震也認為香港不能沒有工業,參考德國經驗,認為香港只要有基礎技術,永遠會有立足空間,但香港未來的工業必須有技術、具有高附加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