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QUAD峰會體現新德里「西進」頂峰 向俄軍購存分歧 美印結盟有暗湧

【焦点分析】美國印太戰略轉向的核心在於拉攏印度,從新德里同意將「四方安全會談」(QUAD)提升至峰會層級,可見印度並不抗拒,只是堅持要在對華政策上保留選擇餘地的「戰略自主」,這點從QUAD峰會和美國防長奧斯汀會見印度總理莫迪後未點名提到中國可見一斑。有印度學者表示,QUAD峰會體現新德里過去30年逐步加強與美國以至西方合作的頂點,更是「重大升級」。惟印度會如何處理美國視為敵對的俄羅斯之關係,將是美印關係更上一層樓表象之下的暗湧,華府對新德里購置俄製軍備的憂慮便是重要例子。

印度「中國通」資深外交官出身、新德里智庫「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主任拉納德(Jayadeva Ranade)上周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時稱,印度政府正在分辨美國政府的對中國政策方向,但肯定是支持QUAD機制,認為QUAD不但遏制中國擴張主義,還能展現地區經濟優勢,「新冠疫苗合作計劃」是非常好的動向。

印度守「戰略自主」留對華迴旋餘地

不過拉納德承認,印度也有意避免與中國發生不必要的摩擦,正在觀察對立情况下其他3國如何參與,但目前認為QUAD會是新德里的新外交籌碼。他相信印度不會改變維持戰略自主的立場,「印度與中國接壤,根據中方動向保留選擇餘地是理所當然的」。

儘管如此,印度愈見走近西方已非秘密。曾任職印度國家安全顧問理事會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主任莫漢(C. Raja Mohan)在上月中旬的《外交政策》文章表示,印度過去30年「緩慢卻明確」推進與美國以至西方的合作,QUAD峰會不止是這漫長軌迹的頂點,更是重大升級。

莫迪扭轉「不結盟」 靠攏美英

莫漢形容印度在冷戰時代更靠近蘇聯,後者解體後為印美恢復聯繫創造基礎,但初期仍選擇對冲策略,響應俄羅斯倡議,跟中俄建立「戰略三角」,及後發展成巴西和南非也加入的「金磚五國」(BRICS)。1990年代末的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宣稱印美是「天然同盟」,但千禧年初繼任的辛格選擇重新創造「不結盟」路線,強調戰略自主,跟美國保持距離,延至莫迪2014年上台才再扭轉。莫漢提醒,莫迪不止想加強與美國的關係,還刻意拓展跟英聯邦和歐盟的關係,又準備跟七大工業國集團(G7)和「五眼聯盟」等西方平台有更多接觸——莫迪今夏獲邀為G7倫敦峰會嘉賓便是例子。

然而,美印盟友關係升溫背後的最大暗湧仍是莫斯科——美國政界此前施壓奧斯汀出訪印度時以制裁威脅新德里放棄2018年宣布的俄製S-400防空系統採購計劃,或令華府重蹈因S-400採購風波重創跟北約盟友土耳其關係的覆轍。奧斯汀最終對外宣稱印度的訂購未付運,因此未作討論,但印度傳媒引述消息指他確曾提出這議題,莫迪政府回應強調印度軍隊有分散的軍備投資組合。

印度即使跟中國交惡,但跟拜登曾稱視為「敵手」的俄羅斯關係仍佳,尤其是在軍購層面。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指出,在2014至2019年間,俄羅斯已獨佔印度軍備進口金額過半(55%),美國和以色列分別只佔14%和12%。

包潤石:「非友即敵」不合時宜

曾任南亞及中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包潤石(Richard Boucher)向本報稱,印度一向購買俄製武器,因此不應驚訝印方想買S-400防空系統。但他承認問題出在美國國會2017年通過《美國敵對國家制裁法案》(CAATSA),法案要求總統向任何購買俄羅斯武器的國家啟動制裁——當時白宮和國務院皆質疑法案限制總統外交權力或屬違憲。他認為仍需觀望拜登政府會否啟動制裁,利用這項威脅去施壓印度,又或無視軍購再看國會如何回應。

包潤石表示,CAATSA反映「非友即敵」態度,在現代世界不會成功。他解釋,國家之間有複雜的關係,「美印關係並非例外」。他相信,即使印度跟美國在戰略關係、經濟機會以至民主信念「整體上結盟」,印度的政策仍會反映自身特質,「永遠不會跟美國全面同盟」。(明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