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突然達成貿易協議 打破印度世界工廠夢?
英媒周日(18日)指,蘋果(Apple)給予印度希望,然而正當印度朝着「世界工廠」目標邁出關鍵步伐時,中美突然達成的關稅協議,可能動搖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戰略布局。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所(GTRI)的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認為,中美日內瓦協議可能導致原本從中國轉向印度的製造業投資「停滯」或「回流」。
文章稱,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後來透露,他曾告訴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不要在印度建廠」,而是要把生產重心轉向美國,因為印度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但這一轉移仍有可能繼續推進。
有分析認為,印度具備成為中國製造替代國的潛力。例如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沙阿(Shilan Shah)就稱,印度對美出口的40%商品與中國「高度重疊」,有跡象表明印度出口商已開始填補部份中國生產商留下的缺口。
印度和美國還在談判一項貿易協議,這也可能讓印度受益於所謂的「中國外流」。印度剛剛與英國簽署貿易協定,大幅削減威士忌和汽車等受保護行業的關稅,這為印度可能給予特朗普的讓步提供參照。
然而另一方面,現實的重重挑戰,正在為這種樂觀的預估潑去冷水。野村經濟學家維爾馬(Sonal Verma)與南迪(Aurodeep Nandi)在本月報告中指出,除中國外,印度還面臨着越南等其他亞洲競爭對手,「印度要把握機遇,必須在關稅優勢之外推進實質性的營商便利化改革。」
長期以來,印度惡劣的商業環境令外國投資者沮喪,也阻礙印度製造業增長,莫迪政府推出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收效亦有限。政府智庫「Niti Aayog」承認,印度在承接中國轉移投資方面「成果有限」,並指越南、泰國等國憑藉廉價勞動力、簡化稅制、低關稅和主動簽署自貿協定擴大出口,而印度已然落後。
另一關鍵問題在於,包括iPhone製造在內的印度電子產仍依賴中國原材料和零件。斯里瓦斯塔瓦說:「只有更多iPhone零部件在印度本土生產,印度從iPhone生產中獲得的收益才會增加。」他測算,目前蘋果在美國每售出一部iPhone盈利超過450美元,而印度僅獲得不到25美元,儘管整部1000美元的iPhone都被算作印度出口。
斯利瓦斯塔瓦警告稱:「僅僅在印度組裝更多iPhone無濟於事,除非蘋果及其供應商開始在當地製造元件並開展高附加值工序。否則印度份額依然微小,出口數據只是紙面增長——還可能在無實質經濟收益的情況下引發美國更多審查。」
不同於2007年諾基亞在清奈建廠時帶動供應商集群入駐的模式,斯利瓦斯塔瓦說:「現今智能手機製造商主要進口零件並尋求降低關稅,而非在印度構建供應鏈」。
斯利瓦斯塔瓦舉例稱,某些案例中企業投資額甚至低於其從印度PLI計劃獲得的補貼。
還有人擔心,中國出口商可能試圖利用印度作為中轉地向美國轉口產品。然而,印度似乎並不排斥這一想法。印度經濟高官去年曾表示,印度應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建立出口導向型工廠,推動本國製造業發展,這無形中承認印度本土產業政策未能奏效。
但專家警告,這可能進一步削弱印度積累本土技術和壯大自身工業基礎的能力。
文章總結稱,這一切都表明,除了蘋果等公司引人注目的聲明外,印度距離實現「世界工廠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斯里瓦斯塔瓦在社交媒體上敦促印度決策者「降低生產成本,完善物流體系,建立監管確定性」。
他說:「需要明確的是,中美『重啟』貿易只是止損措施,而非長期解決方案。印度必須打持久戰,否則有被邊緣化的風險。」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