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中国“焚书”事件是如何触发舆论焦虑与恐慌的

中国甘肃一个县图书馆焚毁图书,触发外界对中共的又一次质疑。(镇原县政府官网)

一张近两个月前的“焚书”照片触动了中国大陆舆论场的敏感神经,此事甚至传诸海外成为中共捍卫其官方意识形态安全钳制思想的又一注解,迫使当地官方不得不出面回应。这可能是照片中的两位女教师主角所始料不及的。

10月22日的“焚书”事件发生在中国西部省份甘肃省一个名为镇原县。事件源于当地县政府图书馆遵照规定将65册图书集中清理下架并做焚烧销毁处理,理由是65册图书是“盗版非法出版物”。

在事件引起舆论争议时,当地官方首先承认个别工作人员的处理手法失当,但并不认同清理本身有问题。事实上,彼时镇原县政府官方网站报道称,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作用。

这一官方报道没有讳言其用意。中国官方立法要求在所有县级以上区域建立公共图书馆,并一直以来将其视为政治宣传和社会教化的工具。尤其是自从2012年以来,中共将宣传领域视为捍卫政权合法性,抵御极端宗教、封建迷信和和平演变思想渗透的意识形态战主战场,在传统大众传媒、书报出版、电影娱乐和互联网等发起了一轮又一轮“反击”。

此外,在这一“焚书”事件发生之时,另外一份由中国教育部下达的针对中小学校图书馆的通知《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亦被挖掘出,甚至被一度认为是这次“焚书”事件发生的背景或依据。

在这份通知中,中国官方宣布将启动一项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对全国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电子读物等进行审查清理。根据文件提供的审查标准,是次动作涉及三类内容:非法、不适宜以及外观差、无保存价值。按此标准,镇原县公共图书馆既不在行动范围内,其“社会捐赠的非法出版物、宗教类出版物”亦似乎与中国教育部审查内容无直接关系。

事实上,审查清理图书固然为官方经常的合法动作,人们本该习以为常,但“焚书”事件仍然引起舆论恐惧,甚至将其视同政治愚民、牢笼思想的实际步骤,则未免受惊过度。

当然,这实在是事出有因的。在中国历史上,封建正统王朝为将正统观念塑造为全民信仰的唯一意识形态,曾全力垄断思想传承和传播的载体文字及承载它的书籍,而秦皇汉武即是其中的代表。尔后,历代王朝统治者中,仿效成例删减篡改甚至销毁书籍者也不乏其人,譬如清代乾隆帝为修撰《四库全书》迫令天下“献书”,但名为保存文化实则销毁篡改的更多,期间“文字狱”令文化荒漠化、知识分子犬儒化,更是自不待言。

直到现当代,本身即以意识形态立党的中共在灌输其正统思想观念上不遗余力。从延安整风到知识分子改造,再到“文革”中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外的一切非革命书籍斥为反动、斥为异端,甚至以“大毒草”视之而加以销毁,这种意识形态塑造的努力也是不少。

而具体到图书馆这种公共文化服务机器,早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刚刚结束后,中共即认定这是1980年代清理精神污染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失之于软,所导致定的恶果,在当年《关于公共图书馆加强查禁书刊管理的通知》中下令,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中的作用,做好图书馆收藏的已被查禁的书刊管理工作。这份文件即明确“查禁书刊,只封存,不上缴,不销毁,亦不做技术处理”,要求县级以下图书馆上缴,但毕竟要要求“既要坚决、认真地进行清理,又要严格掌握政策,把清理整顿工作做好、做细”,而不至于上升就地焚毁、不留“尸首”的地步。其实,书籍良莠不齐斟酌价值辨识实难,而一时代又有时代的阶层利益这标准又实在太过主观。尽管“审查”难以避免,但操作却要慎之又慎,错失一本书,可能便再也无从在世界上恢复。尤其是如果令其消失的理由,无人能够担保正当的话,那便真的是一场灾难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