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後安倍時代鷹鴿之分的迷思/文:張望

8月28日,執政長達7年之久的安倍晉三突然辭去日本首相!

一時之間,不少分析把焦點聚集在後安倍時代自民黨各個候選人的歷史觀和對華觀,字裏行間似乎潛藏着一種邏輯:對華友好的候選人(如前幹事長石破茂)有利中日關係,而對華態度強硬的候選人(如防衛大臣河野太郎)恐不利中日友好。然而,這樣簡單化的解讀方式是否恰當?

2012年,安倍晉三二度出任首相。這名自民黨內貨真價實的鷹派,上任伊始曾引起中國輿論的警惕,恐其繼續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煽動日本民族主義情緒。然而,正是這名曾被視為危險的政治家,在任期間中止參拜靖國神社,並在2006年實現了中斷以久的中日首腦會談。安倍晉三的案例,引出一個重要問題:日本首相個人的歷史觀和中國觀應否成為觀察日本對華外交走向的決定性指標?

「鷹派」首相向中國讓步

安倍8月閃電辭職後,有分析習慣性地將幾名首相候選人區分為鷹派和鴿派,或是親中派和反中派,然而其區分標準為何,並不明確。定義鷹派,如果說以參拜靖國神社為標準,那促成1992年日本天皇訪華的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也應算是鷹派。據前日本遺族會會長板垣正(甲級戰犯板垣征四郎的次子)在《靖國公式參拜的總結》(展轉社,2000年)一書中披露,基於和遺族會於1991年的選舉約定,宮澤1993年4月曾秘密參拜靖國神社。可見,把參拜靖國作為鷹派標準,是不準確的。

其次,歷史證明,被標籤為「鷹派」的日本首相的對華政策未必趨向強硬。再以靖國問題為例,中曾根康弘、橋本龍太郎和安倍晉三在出任首相前都是參拜靖國神社的死硬派。中曾根1970年代曾積極推動國家護持靖國神社的立法活動;橋本1990年代曾出任日本遺族會會長,推動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安倍2007年出任首相前曾多次在靖國問題上指摘中國干涉日本內政。然而,3名日本首相面對北京的壓力,最後都選擇對華妥協了。

參拜靖國與否 不止關乎對華

為何「鷹派」首相停止參拜靖國神社?常有意見認為這是日方出於維護中日友好大局和國內進步力量反對的結果。然而,史料顯示,日本首相的行為理性周密,參拜靖國與否是基於國際和國內政治背景下的精密計算:前首相中曾根的讓步,據他自己回憶,是出於當時冷戰時期日本聯華抗蘇的大戰略;橋本的退讓,和維護包括社民黨在內的執政聯盟的穩定和1996年國會選舉有關。至於安倍於2006年的妥協,據日本政治記者清水真人在《首相的挫折》(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09年)一書引述前官房副長官下村博文稱,是2007年參議院的選舉策略。據稱,安倍當年原來的目標是要連任首相兩期,執政6年。2006年安倍上任初期決定暫不參拜靖國,是希望利用訪華外交成果爭取黨內及民間反對參拜的勢力。所謂維護日中關係友好,不過是安倍的政治說辭。2007年卸任首相後,安倍年年隆重參拜靖國神社。

內政牽動外交 勿簡化

把日本首相候選人區分為鷹派和鴿派,一廂情願地認為鷹派首相上台不利中日關係,鴿派首相上台有利中日友好,是中國輿論對日認識的重大誤區。在微觀層面,我們需要把握日本對華外交的規律,重點觀察「首相候選人/未來的首相」所面對的「國內/黨內」政治形勢。內政基礎薄弱的首相往往會對外強硬,如2001至2004年被黨內橋本派圍剿的小泉純一郎;而內政穩固的首相則有迴旋空間向中國讓步,例如2014年以後的安倍晉三。從這一意義來看,在目前階段觀察自民黨各候選人的歷史觀和對華觀是遠遠不足的。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後,在微觀層面系統性地分析下任日本首相的「國內/黨內」政治態勢及其對當前世界形勢和中美日三角關係的認識,才是重中之重。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

作者:張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