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大選上周六(17日)結束,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領導的工黨獲得該黨近半世紀以來最大勝利,取得國會過半議席,可以單獨執政。在外交方面,工黨繼續執政似乎表明了新西蘭將很可能保持現在在中美角力中比較中立的角色,避免倒向任何一方。而這也很可能成為推論亞太地緣政治發展的立足點。

新西蘭是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的一員,也會跟隨美國等西方國家關注中國的人權、香港、新疆等問題。但自阿德恩在2017年上任後,新西蘭對華的態度都比較友善。尤其自中美角力自貿易戰後開始白熱化後,新西蘭比起其他「五眼聯盟」國家對華的敵視態度更是別樹一格。例如,今年5月有傳中國將推行《港區國安法》時,「五眼」中四國發表了聯合聲明指摘中國,獨新西蘭並沒有參加,而改以單獨名義發表了相對較溫和的聲明。今年7月阿德恩出席新中商業峰會時表示中國是紐國最大貿易夥伴,對華關係是最重要的外交關係,中國外交部亦鮮有地表示讚賞。此外,雖然紐國情報部門曾拒絕華為參與5G移動網路的投標,但今年7月其通信安全局指新西蘭不會跟隨英國全面禁止華為,而是以事論事作審判。可以說,即使新西蘭談不上「親中」,也至少不是中國明顯的「敵人」。

中國將加強對澳洲貿易限制

工黨得以大勝,原因相信包括了其在抗擊疫情上成績出眾,但同時也意味着這種不與中國為敵的政策取向將得以延續。中紐關係得以延續,對中國在整個亞太地區,尤其是太洋洲的外交布局很可能有所啟示。最明顯的是,這將進一步確立中國對澳洲的打壓政策。

澳洲由於多次參與美國包圍中國的圍堵,又在外交上配合美國敵視中國的論述,使得中澳關係近來絕乎陷入谷底。中國已對澳洲推出了一系列的貿易限制作為報復,包括數月前以食物安全為由對澳洲的大麥和牛肉加徵懲罰性關稅,近月又有傳中國已實際上命令工廠停止進口澳洲入口綿花和高質煤炭。按中國海關數據,今年8月澳洲對華出口重挫26%,9月整體雖然有所反彈,但比去年同期仍低。

中國對澳洲實施貿易制裁當然也有成本,但國際發展卻令中國可將這些損失減至最低。新西蘭的主要出口品是肉類、奶類、紅酒、海鮮等,與澳洲有高度的重疊性。中紐關係如能一直保持穩定,即意味中國有更多空間移離澳洲市場,轉向較友善的新西蘭採購。在新西蘭之外,中美簽訂了貿易協議中所答應增購的產品如農產品、能源等又與澳洲的出口有高度重疊性。而美國制裁新疆綿花後,中國使傳出限制澳洲綿花。中國只是將原來就有的需求轉投其他更可靠地區,甚至像新疆綿花這樣自給自足,便足以對澳洲造成重大的貿易傷害。

中國的貿易戰略

故此,中國一方面既是將貿易武器化對付澳洲,但同時也是將部分美國制裁的傷害轉移到澳洲身上,同時也將生意往來轉移到對中國較友善的地區,是有效利用經濟實力作為外交槓桿。有評論認為,中國對澳洲貿易的打壓不足以改變其行為。始勿論澳洲是否會想改善華關係,但中國也許並不執着於澳洲是否改正。

如果澳洲將改變,中國當然歡迎。但如果澳洲繼續與美國為伍並打擊中國,那與其將投資與貿易利益繼續放在澳洲這種堅決反華的國家上,倒不如儘快減低對其的依賴,將供應鏈轉到更為友善的國家地區,這反而可以促進和鞏固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新西蘭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即便澳洲不買中國的帳,也會有人買中國的帳。(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