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国际媒体群批台湾 民进党只敢“选择性回应”

【焦点分析】台湾疫情未见降温趋势,已超过一周每天确诊新冠肺炎案例都突破三位数,对此,过去总是夸赞台湾防疫做得好、鼓吹西方国家向台湾学习的外媒,也开始检视台湾防疫的缺失,并陆续刊文评论;与之类似,位于香港的《亚洲周刊》同样列举了蔡英文政府的问题,却被民进党直接点名批判,称该刊以认知战“打击台湾防疫士气”。但令人好奇的是,西方媒体批判就没事,港媒批判就有事,这不啻又是蔡英文政府塑造出的另一桩“双标案”。

过去年余,由于台湾疫情控制得宜,加上民进党持续执行大外宣,许多西方媒体都纷纷表达对台湾防疫工作的赞叹与佩服,蔡英文政府也时常以西媒对台湾的正面报道“反馈”回台湾社会做大内宣工作,基本上台湾似乎真的“歌舞升平”、宛如全球的“世外桃源”。

未料,当台湾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后,疫情竟会卷土重来、甚至比2020年疫情初起时更加猛烈。于此,众西媒也话锋一转,开始“检讨”蔡英文政府面对疫情处理的短版与缺失。

例如,《时代》(Time)杂志在“虚假安全感及茶室,破坏台湾疫情防线”一文中提到,过去一年多,台湾民众沉溺于虚假的安全感,加上万华茶室引爆疫情,破坏了台湾的疫情防线;BBC则说,台湾过于强调边境管控,却疏于防范内部的疫情,再加上疫苗接种率过低,都是台湾面对疫情的隐忧;《纽约时报》(New York Post)则以“这一天迟早会来”,描述台湾此波疫情;彭博社(Bloomberg)也说,台湾会有现在的状况,需归因于过去的“高度自满”。

与此同时,港媒《亚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也将台湾疫情作为封面,直接点名台湾疫情之所以再起,蔡英文政府应直面的八大“罪行”,分别是:缺乏危机意识、误判情势、防疫双标、大内宣让民众防疫松懈、屈从立委压力,专业沦丧、疫苗短缺荒、防疫甩锅、以及政治先于防疫。

可以说,《亚洲周刊》提出的问题,大方向上虽与西方媒体所言大同小异,但是更加精确与直指核心,不论是蔡英文政府或是一般民众,皆应该与接受西媒指教一样虚心面对,毕竟,蔡英文政府治理下的台湾社会,的的确确存在着这些问题,姑且不论是否样样合理,但总是值得反思。

然而,与面对西媒的冷处理不同,蔡英文身兼党主席的民进党,特别单独针对此期《亚洲周刊》的内容给予响应,民进党称,亚洲周刊过去不批判大陆疫情,如今高调讥讽台湾的防疫,是刻意在台湾人民的伤口洒盐,民进党还表示,《亚洲周刊》作为“特定政治势力”大外宣工具的角色表露无遗,而这里显然是指涉中共操控了该刊。

民进党也把蔡英文政府近期主打的“认知作战”与《亚洲周刊》做连结,声称该刊趁台湾疫情再起时,以认知战打击台湾防疫士气、意图影响台湾的防疫效果,最终危害的是人民健康安全,民进党认为,“社会大众应提高警惕”。

但是,检视《亚洲周刊》所言与众西媒所言,即便蔡英文政府不同意,也应该提出证据一一反驳,“有凭有据”回应不是会更有分量?如今就像过去以国安问题帽子安在反对意见者身上,滥用“认知作战”到与其立场不同的外媒评论,只会更显示出蔡英文政府的捉襟见肘与困顿。

也许,过去《亚洲周刊》将蔡英文P图成为慈禧太后,还称蔡政府是“民选独裁”,就与民进党结下了梁子,连带影响这次蔡英文政府不去说西媒有问题,而是单单挑出亚洲周刊。但没有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的政府是无法听进批评的,若如同蔡英文政府此番的处理模式,只会演化成专制;甚至,网络上亲绿写手分饰多角炒作认知作战又被揪出来,都在在证明民进党只会搞小动作、玩小游戏,一切只为遂行一党之政治目的与利益,所谓的亚洲民主灯塔,只不过虚有其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