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贸易路线之争

欧亚海运长期为西北欧企业寡头垄断,中国的介入已开始引起转变,但转变不易也需时。可是在疫情底下,中欧班列的大发展却使转变加快。
一是中欧班列的陆上和海陆多式联运带来贸易运输的方式转变,使原有把欧亚海运集中于西北欧港口的历史模式难以继续维持。二是中欧、中亚班列重新恢复传统丝绸之路的动力,欧亚沿途的国家正因陆路贸易路线增强,而着力进一步开拓和利用中欧中亚班列带来的新旧贸易运输路线。各国政府和企业,特别是跨国物流企业,正努力发掘各种现有路线资源,用多式联运和创新技术与管理模式,改进它们的物流条件。后者事实上正由一带一路倡议引发出沿途的基建投资与建设的竞争。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货运物流路线方面,也即是中欧班列路线之争。
现时近九成的中欧班列是经白罗斯与波兰边境进入欧洲,白罗斯与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火车是用宽轨,欧洲则用窄轨,需要转轨才可畅通。波兰是用窄轨,故此可以连上欧洲火车系统。但是中欧班列的扩张,使波、白边境的转载力不胜负荷,其他国家便想分流,争夺中欧班列过境的利益。
一是在乌克兰与匈牙利过境,新的关卡正在建设,年内完工,运载大增,便可促成中欧班列由俄罗斯转入乌克兰,再循匈牙利入欧。二是北线的芬兰,正在建设过境中心,引导中欧班列由俄罗斯入芬兰,再以陆路通挪威、瑞典,海路出波罗的海,至欧洲其他地区,甚且有设想远达美洲。三是俄罗斯境内直通“飞地”加里宁格勒,再由此往西欧各地。芬兰与加里宁格勒都用火车宽轨,俄罗斯的标准,货运也是重载长列。四是南路,一方是经中亚、伊朗至土耳其,由土耳其循海路陆路出欧洲,路程转折,竞争力不强;另一方是海路至希腊再循巴尔干半岛的铁路系统北上进入欧洲。同样地,路途转折,在海运成本上升之后,运费优势不大,主要的竞争优势集中于南欧和北非。但假以时日,巴尔干丝路还是可以与北方(Nordic)丝路相比,只是中路的乌克兰──匈牙利才可真正对波兰──白罗斯路线分流,可关键在于乌克兰能否止战。
这几条贸易路线,已经变成各国之争,一方面要加强基建,另方面则要与中国友好,由此而变成中国左右欧洲局势的经济杠杆。贸易从来不能脱离政治。
作者:陈文鸿(香港专栏作家)
文章为个人观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