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羅馬G20是一場裂痕密佈的失敗峰會

【焦点分析】一連兩日的二十國集團(G20)羅馬峰會10月31日閉幕。峰會通過一份長達20頁的共同宣言,內容涵蓋跨境反腐、疫情防控、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性別暴力、可持續發展、能源短缺、數字經濟、國際稅收,以及文化、教育、跨境旅遊等等,林林總總多達50多個議題,看起來好像成果特別豐富。

但是,仔細分析這些議題卻可以發現,幾乎沒有任何一項議題具有可跟蹤執行的剛性約束機制,泛泛羅列的倡議性議題除了給各國政要一個在意大利聚集後回家報銷的理由,為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增加了一大筆碳排放之外,根本掩飾不住相關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基於各自國家利益考慮而產生的廣泛裂痕,宣言效力令人格外質疑。

比如,在人們最關注的疫情問題上,峰會宣言稱,「為推動實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接種戰略建議的全球接種目標,即到2021年底所有國家至少40%的人口接種、到2022年年中70%人口接種,我們將採取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加疫苗、關鍵醫療產品和原料供應,解決相關供應和融資限制。」

但是,對在執行上如何確保這些措施落地,宣言幾乎未置一詞,考慮到過去兩年WHO在疫情應對上的癱瘓失能,以及世界各主要國家在疫情防控上令人崩潰的撕裂與爭吵,人們很難相信這些空泛的承諾能如期執行。

在另一個人們普遍關注的氣候問題上,和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的G20峰會相比,拜登(Joe Biden)願意重返這一議題並發揮領導作用大概是這屆G20峰會一個難得亮點。在這一議題上,峰會宣言也表示,「我們仍然承諾《巴黎協定》目標,將全球平均氣温升高幅度控制在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其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也將其作為實現2030年議程的手段之一。」

但是,人們也普遍注意到這一宣示目標不過只是對《巴黎協定》目標的重申。而事實已經反覆證明,《巴黎協定》所設定的1.5℃目標根本就是一個缺乏具體措施要求的目標,從特朗普粗暴退出拒絕承擔相關責任,到拜登加入後又將之作為一個主要議題成果,已經足以反映出了這一目標的天然脆弱性。

另外,在中國關心的北京冬奧會議題上,中西方在這次峰會上也存在嚴重分歧。中國政府要求在公報中提到,北京冬奧會和殘奧會象徵着人類社會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所展現出的韌性和團結。但是美國和加拿大反對在公報中如此表述。

在此次峰會召開之際,美國國內開始為「抵制北京冬奧會」發力,美國兩黨參議院10月28日對國防政策法案提出一項修正案,支持對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拜登在羅馬也不得不向國內的這些抵制聲音妥協。

另一個突顯峰會裂痕的是中俄兩國領導人習近平和普京(Vladimir Putin)都沒有參加這次峰會。中俄與美國是左右當今國際政治與重要議題設定的三個頂流國家,是安理會三個最重要的常任理事國,當今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議題,如果沒有首先在這三個國家之間達成一致,基本上就等於無解。

雖然中俄都沒有就元首缺席會議給出具體原因,但觀察家有充分理由相信,中俄此舉決不是領導人分身乏術或不想承擔國際義務,而是不願為美國「抬轎子」。因為這次羅馬峰會雖然是意大利主場,真正唱主角的卻是美國。拜登政府特別看重這次大會,希望將之作為「美國回來了」的一次外交展現,中俄此舉明顯是在用行動對拜登試圖繼續主導國際秩序說不。

中俄領導人沒有出席這場峰會,在突顯當今國際政治裂痕的同時,也使這次峰會的實質意義與通過的宣言效力令人格外質疑。

而美國似乎早就為此找好了理由,拜登在峰會結束的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令人失望的是,俄羅斯……中國基本上沒有做出任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人們應該感到失望是有原因的。我自己也感到失望。」拜登當然會失望,因為經過過去多年反覆折騰,中俄早已對美國主導的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失去信任,正努力推動以聯合國為中心建構新國際秩序。

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當地時間10月31日稱,G20峰會取得圓滿成功,但他在同場閉幕記者會上表示:「直到數日前,還是有不少國家不願意配合我們的立場」、「具體落實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似乎才是這位峰會東道主的疲憊心聲。

作者:杭子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