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观察:新冠疫情下多国手忙脚乱!危局露真容,现实测试没几个国家合格!

【Sydpost】危局之下乱象频发,拦截物资屡见不鲜,法国扣瑞士手套、德国扣美国口罩、捷克截留中国援助华人的物资,纽约州物资将在未来两三周告罄,特朗普还竟然建议医护口罩消毒後可再用。

新冠肺炎疫情并非第一天爆发,中国抗疫已经经历了一开始物资紧缺、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为什麽欧美重蹈覆辙,没有利用中国提供的两个月时间未雨绸缪?

无论中国还是欧美,一开始的应对都不尽人意,有疫情独特的因素。新冠肺炎的致命性高於流感低於SARS,但传染性很高。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在疫情爆发後才刚开始,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如何防治处於摸索状态,高传染性造成了医疗资源紧张、人人自危的混乱局面。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挑战。

实际上,早在1月欧洲境内就发现了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1月底申根国家就决定对中国公民采取入境限制,各国政府也在密切专注疫情的发展。然而,各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没能在第一时间抑制疫情的扩散,一些疫情防控和治疗中的乱象让外界感到意外。

防控措施的安排失误

首先,普遍的「轻敌」让各国错过了最佳的窗口期。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疫情的爆发,揭开了欧洲疫情扩散的序幕。其实在此之前,除了入境限制之外,意大利和欧洲各国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提前采取行动遏制社区防控,但是各国显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伦巴第疫区情况恶化後,法国里昂还继续举行足球欧冠联赛,数千意大利球迷到现场观赛。

其次,防控措施之中存在漏洞。意大利封城措施步步收紧,但是其中的漏洞让这些措施失去本应有的效果,体现安排的失误。意大利在2月底最先对北部11个城镇采取封城,随後3月8日决定对伦巴第大区整体及北部14个省进行封锁,3月9日封城指令扩展到全国。这些看似强力的举措,细节处则缺乏全面的考量。

意大利总理孔特(Giuseppe Conte)表示,封城地区只有经过验证、确认与工作相关、紧急状况或健康原因才允许进入或离开。但是这些特殊状况的范围模糊不清,造成执行困难。据悉,封城地区给每人派发出行表格,只要填上身份信息、居住城市、目的地以及出行理由,出示表格後边检会给予考虑放行。至於考量的标准具体是什麽并不清楚。这些原因间接造成了北部封城的窗口期,短短两天时间就有9,000余人从北部逃亡南部的普利亚大区。即便全境封城後,如何执行也是个问号。

另外,政令相互矛盾、朝令夕改也加剧了执行的困难。如法国教育部长刚刚表示全国150座学校封闭,暂停游学项目,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就在当天表示未来15天甚至是8天内就会要求境内学校复课,以免「制造慌乱」。意大利一些民众也表示,政府一会要求放下一切应对疫情,一会说多洗手就可以抵抗病毒,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的信息常常相互矛盾,令人感到困惑。

诚然,由於欧洲民众的文化习惯和国情,政府的政令本身就存在执行困难,比如意大利20多所监狱发生暴动,法国的抗议游行照常举行,都让防疫工作更混乱。但是,若意大利在采取封城措施时,有更加考虑周详的计划,恐慌的情况是否会有缓解呢?在暂停监狱探监之前,意大利政府是否准备好应对可能的反弹?这些问题值得执政者思索。

欧盟内部的协调的不足

疫情正在考验欧盟内部的协调能力,这也让欧盟成员国之间矛盾更加突出。意大利作为疫情的重灾区,近期不断对欧盟「抱怨」支持不足。意大利驻欧盟大使马萨里(Maurizio Sarri)称,欧盟成员国之间缺乏团结,意大利求助欧盟竟「无一国回应」。世卫组织(WHO)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Michael Ryan)也强调希望看到欧盟内部能够在支持意大利时表现出团结性。

法国、德国、捷克等国实施医用防护设备出口禁令,引起欧盟其他国家的不满,特别是缺乏生产能力的国家。这也引起欧盟国家和非欧盟国家瑞士之间的外交纠纷,德国已经两次扣留输往瑞士的医疗物资,甚至第二次「截胡」的物资还没有在德国入关,而意大利也截住了一批发往瑞士的消毒水,外交事件由此发酵。

对於申根国家是否要重新管控边境的问题,各国也有争论。一方面,奥地利等国开始限制意大利公民入境,被马克龙批评为「坏的决定」,但另一方面,欧盟国家的居民自由流动,除了边境检测体温之外,难有其他的信息追踪,对阻止疫情的确不利,疫情扩散最终的後果是由各国承担。

3月10日,欧盟27国官员紧急开视频会议进行协商,并确定了4个疫情防控的优先事项,分别是遏制病毒传播、寻求联合采购医疗设备、加快疫苗研究和关注对中小企业及员工的影响。实际上,在一个月前,2月13日欧盟各国卫生部长已经有过一次紧急会议,决定要加强合作协调,也提出联合采购物资,但是具体如何采购、采购数量和物资配置现在并没有细节,反而是种种市场障碍引起成员国之间的矛盾。

有分析指出,由於公共卫生管理主要由各成员国政府负责,各国基於本国利益很可能拒绝让步,也就是说会议的协调作用有限。此次疫情已经成为欧盟凝聚力的巨大挑战,也暴露了欧盟一体化在很多方面还有矛盾和不足。

医疗系统的弊病暴露

疫情在欧洲爆发,医疗系统暴露了薄弱的一面。疫情严重的欧洲国家多数是发达国家,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水平先进,且医疗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全球最为完善的。其中,意大利曾经还被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医疗质量排名中,进入过前十名。

然而疫情之下,意大利伦巴第大区10%以上的感染是医疗人员,人员短缺不得不用护士学校提前毕业、退休返聘等方法弥补,专家甚至建议给ICU病房设置年龄上限,医生在「谁该插管」上进行艰难选择。法国瓦兹的一间医院面对疫情爆发,只有3人回覆每日上千通谘询电话,疫区普遍出现了医护人员和设备不足的情况。

事实说明,发达国家医疗系统的隐患仍然存在。意大利卫生部在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至2013年期间,意大利医疗系统有20%的急救中心因设备老化、医护人员短缺被迫关闭。2015年,政府再次大幅度削减医疗财政预算,造成了医疗系统28%的急救中心无法正常运转。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9年之後,美欧国家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增速普遍减缓,其中意大利该比例还出现负增长。

另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公立医疗体系效率低下、政府调动资源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可能让疫情前线雪上加霜。虽然意大利公立医疗对全民免费,但是一些地区存在就医程序繁琐、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2018年,意大利医疗研究机构称,经过对伦巴第大区、威尼托大区、拉齐奥大区和坎帕尼亚大区公私立医院调查,数据显示公立医院病患进行专科检查平均等待时间为65天,私人医院也需要7天。加之疫情之下许多私人诊所没有检测能力和防护设备,不得不将病人指引到检测点自行检测,增加传染的风险。

不止是意大利,英国同样存在就医等待时间长的问题,而法国和德国的乡村地区也出现「医生荒」的隐忧。法国医生公会理事曾预计,2020年法国将会出现「医疗人口过载」。

不可否认,欧洲在医疗水平上和资源上是全球领先的,然而金融危机之後各国对公共卫生支出力度减小也是事实。这次疫情应当成为对这一现象的一次提醒。

美专家评意韩封城 称中国有能力实行

作为除中国以外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俗称武汉肺炎)疫情爆发的重灾区,意大利和韩国在应对病毒迅速扩散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引人关注。

截至3月12日,意大利新增2,651宗确诊,累计15,113宗确诊个案,死亡病例再多189宗,累计共1,016人不治。

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3月12日通报,截至当零时,韩国较前一天零时新增11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7,869个确逤病例,死亡病例累计67个。

路透社3月12日报道指出,1月底韩国和意大利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韩国以大邱和庆北地区为中心、意大利以北部地区为中心出现类似的病毒扩散趋势,但两国的应对方式截然不同,并且对於目前面临病毒扩散期的其他国家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意大利初期曾进行广泛的病毒检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将检测范围缩小至疑似感染病例,另一方面采取关闭发病区域的措施,并於3月9日宣布在全国实施封城禁令。

而韩国则采取全方位扩大病毒检测的正面应对方式,政府利用手机和卫星技术已对超过22万人进行病毒检测,目前每天可进行2万次病毒检测。

流行病学专家表示,不能直接比较这些数字。但也有人说,这一截然不同的结果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积极而持续的检测是对抗病毒的有效手段。

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康宁迪克(Jeremy Konyndyk)表示,广泛的试验能够让各国更好地了解疫情爆发的程度。当一个国家的测试能力有限时,当局必须采取更大胆的行动来限制人员流动。

康宁迪克称,「我对封闭特定地区以限制人口流动的方式感到不适」,但他同时指出,「中国这样做了,但中国能力这样做,中国国民愿意跟随政府指令」。

尽量两国应对方式并不完美,但这对像美国这样在建立检测系统方面存在问题的国家来说有借监作用。

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在检测系统落後方面还未显现出重大问题,德国虽然没有经历重大测试局限,但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於3月11日警告称,60%至70%在德国的人将会感染新冠病毒,因此唯一的选择便是「遏制」。

综合整理:The Sydney Post悉尼邮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